週末逛跳蚤市場,在擺賣舊式雜貨的攤子,看見一個小巧精致的藤制提籃。
看得出來是手工編織的籃子,而且一定已經被使用過無數遍,那裡頭有種平淡生活的拙樸、草根氣息。在上個世紀,不過是極其普通而平常的籃子,好比現今 流行的環保袋。許多媽媽,每個清早出門,為家人張羅一天的菜肴,手挽著菜籃子,走在熱鬧喧囂、濕漉漉的菜市場上,與菜販討價還價。竹制的籃子堅韌耐用,裝 滿一籃子的蔬菜肉類雞蛋,滿溢著幸福的母愛。
【寵物情緣】讀大學時,他膽敢把狗狗帶到學校宿舍偷偷飼養。畢業後不找高薪厚職,反而應徵寵物店銷售員!
幾乎每戶人家都有一兩個這樣的籃子吧。孩提時代,住在租賃的店屋二樓,午後慵懶漫長的時光里,遠處傳來“茶粿”的叫賣聲。急急推開窗,喊了一聲“茶 粿佬”,因又來不及下樓,只好將繩子牢牢拴住籃子的把手,筆直地從窗口垂吊了下去。賣茶粿的從籃子里取了錢,再把一些粑、芋頭糕等茶粿放進籃子,貨真價 實,童叟無欺──那平凡無奇的提籃子,在這節骨眼上,竟有了一點運用上的創意。
那時候的生活並不像現在緊湊忙亂,人們的時間充裕。於是,有更多悠閑的時間,編織手工精細的簸箕、竹籃子、掃帚之類的日用品。不必為了追求業績而疲 於奔命的趕工,編制出來的東西堅久耐用,更不難看見那一點慧心巧思。那個年代,人們所受的教育不高,卻能創造出歷久不衰的東西。
在那重質不重量的年代里,慢,是生活的主調,也是成就一切藝術的底蘊。
然而,許多父執輩留傳下來的手工製品,也許因微不足道,結果不是被丟棄就是被束之高閣。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一些賣雜貨的地攤里尋得它們的蹤影,重溫舊夢。
當然,那已經是兩個世界,不同觀點的藝術品了。
(星洲日報/副刊‧文:黃曉玲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